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詩類
樂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易類
春秋類
書類
四書類
孝經類
儒家類

只是解仪礼如丧服小记便是解丧服傅推之诸篇皆
然 问仪礼傅记是谁作曰傅是子夏作记是子夏以
后人作  汉河间献王
得古礼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观
但当时君臣閒有所不晓遂至无傅故先儒谓圣经不
亡于秦火而坏于汉儒其说亦好 今 …… (第 6a 页)
之汉 河间献王
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诸侯之礼
故班固谓愈于推士礼以为天子诸侯之礼者班固作
汉书时此礼犹在不知何代何 …… (第 6b 页)
逸见于它书者犹有投壶奔丧迁庙衅庙
中霤等篇其不可见者又有古经增多三十九篇而明
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 河间献王
所辑礼乐古事 (第 20a 页)
  礼经作述源流下
汉书艺文志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
(以考工/记充之)周官傅四篇 河间献王
傅修学好古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
尚书礼 …… (第 1a 页)
    蕙田案元儒吴澄云周官六篇缺冬官汉艺

    文志序列于礼家后人名曰周礼文帝召老
    乐工因得春官大司乐之章景帝子 河间献
    王
好古学购之女子李氏得周官五篇武帝
    遂藏之秘府哀帝命刘歆校理秘书始著录
    略以考工记补之 (第 3b 页)
隋志谓 河间献王
所补未
    详孰是
隋书经籍志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
政之法上于 (第 3b 页)
河间献王
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 …… (第 3b 页)
而未发孝成校理旧文以考学官所傅
经或脱简或间编
隋书经籍志汉初有高堂生傅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
鲁淹中而 河间献王
好古爱学收集馀烬得而献之合 …… (第 9b 页)
于汉儒学者事也澄/也不敢自弃同志其尚敦勖之哉 赵氏魏史曰仪礼)
(者周公监二代而制之以经世者也汉兴 河间献王
得/孔壁礼经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同馀外)
(三十九篇在于秘府谓之逸礼继以新莽之乱亡焉故/迄今 …… (第 18b 页)
礼逸经八篇(吴澄纂次序曰汉兴高堂生得仪礼十/七篇后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
(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 河间献王
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
(初刘歆以列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 …… (第 19a 页)
九篇号曰桥君学成帝时为大鸿胪
儒林傅郑玄注小戴所傅礼记四十九篇
隋书经籍志汉初 河间献王
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
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傅之者至刘向考校
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 (第 24b 页)
易可偏定也
礼乐志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
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臣民莫有见者又通没之后 河间献王
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馀篇今学者
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 …… (第 13a 页)
 帝已诏曹褒今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
 非自为制帝善之未行
    蕙田案班固志叔孙通所撰礼仪大半袭秦
    法则非先王旧矣 河间献王
采礼乐古事增 (第 16b 页)
    书并火故仅存焉

    又案志云 河间献王献
所集雅乐天子下太
    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
    及郊庙皆非雅声则叔孙所作尚非雅 (第 8a 页)
 户封莽为褒成侯而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以此
 观之则褒成者国也宣尼者谥也公爵者爵也褒成
 宣尼公犹曰 河间献王
云耳盖推宣尼以为褒成祖
 非用褒成以为宣尼谥也唐世不深察此义而以褒 (第 32b 页)
 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
 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
 是也
 魏 刘德
问为人后者支子可也长子不以为后同宗
 无支子惟有长子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后则违礼
 如之何田琼答曰以长 (第 39a 页)
 汉官仪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

 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
 观者
    蕙田案汉书 河间献王
来朝对三雍宫注以
    三雍为明堂辟雍灵台儿宽亦云陛下发愤
    祖立明堂辟雍则西京已有之
 ( (第 5a 页)
 (台之地邢台县今/属直𨽻顺德府)木门(襄二十七年卫侯之弟鱄出/奔晋托于木门杜注晋邑在)
 (直𨽻河间府城西北三里城中古有大树谓之木门/城汉置参户县武帝封 河间献王
子免为侯邑宋元)
 (符三年张商英请閒木/门口泄徒骇东流即此)(襄三十年郑羽颉奔晋为/任大夫杜注晋 (第 37a 页)
 (吴氏澄曰周公相成王建六官分六职礼乐政事灿/然大备即其设位言之则曰周官即其制作言之则)
 (曰周礼周衰诸侯恶其害已灭去其籍 汉河间献王/
购得周官五篇冬官久亡以考工记补之考工记乃)
 (前世能识古制者所作先儒皆以为非惟刘歆独识/之而五官亦 (第 12b 页)
          右周
汉书高帝本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
未央宫 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荆王梁王楚王齐
王长沙王来朝
惠帝本纪二年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
文三王传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立孝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二十一年入朝二十四年

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二十九年十月入朝三十五年
冬复入朝
代孝王参五年一朝凡三朝
梁怀王揖五年一朝凡再入朝
景十三王传 河间献王德
武帝时来朝献雅乐对三雍

武帝本纪元朔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第 19b 页)
渔 二十
四年三月辽东饥弛太子河捕渔禁 二十六年十月
以平滦河间保定等路饥弛河泊之禁闰十月檀州饥
刘德
成犯猎禁诏释之 二十八年三月杭州平江
等五路饥弛湖北捕渔之禁辽阳武平饥弛捕猎之禁
十一月武平平滦诸州 (第 62b 页)
 (杜氏佑曰汉石渠礼议问曰大夫降乳母耶闻人通/汉对曰乳母所以不降者报义之服故不降也则始)
 (封之君及大夫皆不降乳母魏 刘德
问田琼曰今时/婢生口使为乳母得母甚贱不应报也琼答曰婢生)
 (口故不服也晋袁准曰保母者当为保姆春秋宋 (第 17a 页)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PROPERTY: JUAN 序[魏了翁]

礼记集说序
人生而莫不有仁义之性存乎其心经礼三百曲礼三
千圣人禀诸天地所以合内外之道而节文乎仁义者
也自周衰诸侯去籍虽以二代之后而不足徵犹赖夫
子之所雅言群弟子之所记录故尚有存者迨是古挟
书之令作而礼再厄又得 河间献王
二戴马郑相与保
残补坏晋宋隋唐诸儒迭为发挥三礼得不尽亡自正
义既出先儒全书泯不复见自列于科目博士诸生 (第 3a 页)
 丧虽疏亦虞之谓无三年及期者也

 田氏曰 刘德
议问朋友虞祔谓主幼而为虞祔也若
 都无主族神不歆非类当为虞祔否荅曰虞安神也
 祔以死者祔于祖也朋友恩 (第 16b 页)
 乐尤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矣汉
 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已不能言其义理武帝时 河间献王
好博古与诸
 生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
 王度传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 (第 1b 页)
 句好尚互有不同礼则同遵于郑氏

隋书经籍志曰高堂生傅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
 (苏氏林曰淹/中里名也) 河间献王
好古爱学收集馀烬得而
 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至宣帝时后苍最明
 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德及德从 …… (第 47a 页)
 沛人庆普三家并立后汉惟曹充傅庆氏以授其子
 褒汉末郑康成傅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
 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 汉初 河间献王
得仲尼弟
 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傅之 …… (第 47a 页)
 博士诸生又不过诵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閒亦
 有因仪法度数之实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
 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臆断而已
魏氏了翁曰 河间献王
二戴马郑相与保残补坏晋宋
 隋唐诸儒迭为𤼵挥三礼得不尽亡自正义既出先
 儒全书泯不复见自列于科目博 (第 80b 页)
  今之仪礼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见于他书犹有投
  壶奔丧迁庙衅庙中霤等礼又古经增三十九篇
  而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 河间献王
所辑
  礼乐古事多至五百馀篇或犹有逸在其间者大
  率以春官所领五礼之目约之其初固当有三百
  馀 (第 3a 页)
 死者但有大功则大功主者至期小功缌麻至祔若
 又无则各依服月数而止故杂记云凡主兄弟之丧
 虽疏亦虞之谓无三年及期者也 田氏琼曰 刘德
 
议问朋友虞祔谓主幼而为虞祔也若都无主族神
 不歆非类当为虞祔否答曰虞安神也祔以死者祔 (第 46a 页)
  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
  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
  其义理武帝时 河间献王
好博古与诸生共采周官
  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度傅之以授
  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 …… (第 1b 页)
  所深嘉而屡叹者也又曰此篇之外所馀十二篇及

   河间献王
之乐记孔氏作疏时其书已泯绝 黄氏
  乾行曰以乐记名篇宜若专言乐也其多与礼对举
  而互言之何也周子 …… (第 2b 页)
  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此
  得其序而和礼先乐后之道阙一不可者也故篇以
  乐记名而礼必对举而互言之也
  案汉 河间献王
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记二 (第 2b 页)
  十四卷成帝时王禹献入秘府其书遂亡此乃刘向
  校书时所得与 河间献王
所采绝不相同盖献王所
  采者其事此所陈者义也史记乐书全用其文或谓
  褚少孙所补褚与刘向同时必刘校 (第 3a 页)
 (役字之讹盖言为人役者方与上二者相类/不然立后之典先王之所定也而可轻诋哉)
汉石渠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已有一适子当绝父祀

以后大宗不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适子不为后者不
得先庶尔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闻人通汉云
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
通典魏 刘德
问为人后者支子可也长子不以为后同
宗无支子唯有长子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后则违礼
如之何田琼答曰以长子后 …… (第 16a 页)
 (嗣之当在倜而不在佃不待辨说而自明矣或者谓/以倜后兵部公则倜自绝其父祀度非心之所安愚)
 (又有说以处此魏 刘德
问曰礼长子不以为后若无/支子惟有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后则违礼如之何) (第 50a 页)